• 月资讯量:28859

  • 今日资讯量:108

    • 店面五六十平,新店,想找个木门品牌,然后还要做点金属推拉门。很多品牌这边都有,所以找可以昌平区可以做的品牌。-50-100平米
    • 现在有个门店做木门,打算再开一个,找合适的品牌。希望找北方的-面积待定
    • 开店很多年了,防盗门木门都有,想增加品牌。做木门的区域大概50平方。-50-100平米
    • 想开个门店,找合适的厂家-面积待定
    • 现在门店做软装的,楼下是窗帘壁纸等,二楼目前空着,大概80平方,想做木门墙板,找合适的品牌-50-100平米
    • 店面105平米,找有一定知名度,当地能加盟的品牌-100-150平米
    • 店面300平米,目前是做的家纺,想转型做木门,找适合的品牌,正在了解阶段-150平米以上
    • 店面80平米,做了好几年了,想增加品牌-50-100平米
    • 小区大量装修,想加盟木门厂,现有店面八十平,找质量好的 -50-100平米
    • 店面200平米,想增加品牌,找有点知名度的-150平米以上
    首页> 新闻资讯> 详情

    到底怎么了,为何家居老将纷纷离场?

    2025-03-10

    编辑:xiaoss

    来源:网络

    2024-2025年,定制家居行业迎来了一场无声的“人事地震”。维意定制副总裁刘杰、欧派家居董事刘顺平、皮阿诺副总裁张开宇等十余位高管相继离职,最短任期仅3个月。

    这场离职潮背后,不仅是个人职业选择的转向,更是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厮杀的真实写照。

    高管离职图谱:谁在离开?

     1. 刘杰(原维意定制副总裁)

    任职17年的“老将”,从市场总监到副总裁,亲历行业黄金期,却在2024年4月官宣离职,引发业内对传统定制模式可持续性的讨论。

    2. 刘顺平(原欧派家居董事)

    欧派核心管理层成员,持股超1.6万股,离职后引发投资者对股权变动的关注。

    3. 张开宇(原皮阿诺副总裁)

    曾主导企业战略转型,2024年3月因“个人原因”离任,同期皮阿诺营收同比下滑超40%。

    4. 彭海亮(原尚品宅配O2O负责人)

    掌舵线上业务16年,却在2024年2月低调辞职,恰逢尚品宅配发力木门新品类,或与战略重心调整有关。

    行业缩影:

    仅2024年1-4月,定制家居领域便有超20名高管离职,涉及欧派、尚品宅配、索菲亚等头部企业。

    离职动因:压力、转型与权力重构

    1. 业绩承压倒逼调整

    2024年,菲林格尔营收下降34%,亏损1504万元;汇森股份亏损超4亿,高管离职与业绩滑坡高度同步。行业增速从两位数降至个位数,存量市场下“以价换量”策略难以为继,管理层面临股东与市场的双重问责。

    2. 战略转型引发组织动荡

    定制企业纷纷跨界整装、木门、智能家居,如尚品宅配推出“门墙柜一体化”,索菲亚加码门窗业务。新业务拓展需要复合型人才,传统高管若无法适应变革,易被边缘化。

    3. 权力代际更替加速

    行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,创始团队与职业经理人矛盾凸显。例如,顾家家居引入美的系高管杨榕桦,原董事苏斌离职,折射出资本对“降本增效”的迫切需求。

    4. 资本与人才虹吸效应

    智能家居、新能源等领域薪资高出传统行业42%,部分高管转向高增长赛道。例如,原家居高管跨界新能源汽车座舱设计,将空间美学融入新场景。

    行业影响:阵痛与新生并存

    1. 传统模式遭遇挑战

    离职潮暴露了行业依赖地产红利、产品同质化的痼疾。2024年陶瓷砖出口额下滑、木门产值缩水至1240亿元,倒逼企业从“卖产品”转向“卖解决方案”。

    2. 新势力崛起与人才环流

    门窗、适老化改造等细分领域成为高管新去处,但“水土不服”频现。例如,某定制企业高管转战门窗行业仅3个月便离职,因管理模式差异巨大。

    3. 组织韧性考验

    频繁变动可能导致战略断层。居然之家2024年净利润下降30%,同期副总裁朱蝉飞离职,企业需平衡短期成本削减与长期人才储备。

    未来展望:破局之路何在?

    深耕用户价值:从“定制柜类”到“整家生态”,需以用户需求重构产品逻辑,如适老化改造补贴政策催生新增长点。

    技术驱动转型:居然之家接入AI大模型DeepSeek,索菲亚推出虚拟家装NFT,智能化或成破局关键。

    组织柔性化:借鉴房企“区域合并”经验,缩短管理链条,同时避免过度集权削弱创新。

    离职不是终点,而是行业进化的注脚

    高管离职潮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出定制家居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回归的阵痛。当旧动能消退,新故事尚未成型,行业需要的不仅是告别,更是敢于重构规则的勇气。

    正如一位转型者所言:“我们不是逃离战场,而是带着定制基因,去更广阔的天地定义‘家’的可能性。”